眼下,北京市正在整治燃油两轮摩托车、电动(燃油)三轮车违法,严打黑摩的。《中国青年报》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74.1%的受访者曾坐过黑摩的。黑摩的屡禁不止的原因,94%的受访者认为是它确实给出行带来了方便。此外,80.6%的受访者指出还在于公共交通覆盖的不够全面。(《中国青年报》9月16日) 整治摩托车、三轮车,严打黑摩的,不独北京如此。这几乎是所有城市管理者的标准动作,隔一阵子,就会搞一次“声势浩大”的行动。不过,整治时取得的辉煌战果,似乎并不能维持很久,一旦风头过去,黑摩的很快就会卷土重来,继续奔驰在城市的街巷中。当然,在所谓的城乡接合部,或者偏僻的远郊,低收入群体聚居的地方,更为常见。 无牌、无证的黑摩的,显然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,这也是城市管理者理直气壮打击的动因。只是,理直气壮之外,是不是也该反思:声势浩大的行政干预为何难以彻底杜绝黑摩的?究竟是“禁”得不得力,还是黑摩的本身的生命力太顽强? 讨论黑摩的为何屡禁不止,不能总是从行政干预方面入手,还应该看一看市场的供求关系。74.1%的受访者坐过黑摩的,94%的受访者认为确实方便了出行,这样的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: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乘坐黑摩的的需求;这种需求值还比较高,不应该被随意忽略,尤其是不能因为一个偶然性的“安全隐患”而直接无视。 一般而言,民众的需求并不是不可以替代的。只要替代品迅速满足这种需求,经过短时间的矫正和调整,完全可以改变。黑摩的也是如此,只要民众的便利诉求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满足,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,黑摩的也未必就能够总是死灰复燃。反之,如果在严打黑摩的同时,公共交通没能及时满足民众需求,即便一再强调安全隐患,民众也不可能买账。 民众并非不知道黑摩的存在的安全隐患。之所以选择黑摩的,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得已。既然没办法讲究,只好将就一下。在可能不安全与快速抵达之间,不难做出选择。 此外,有一个细节也须留意,那就是几乎每一个黑摩的后面,都有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脆弱人生。如专家所言,黑摩的司机包括农民、下岗工人等,摩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谋出路的方式。这些人出于生计的考量,自然会格外坚韧、皮实,就像野草一样,割掉一茬再生一茬,生生不息。单纯依靠行政强力,管得了一时,管不了长久。 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,大量农民涌进城市,加之很多早前在城市里出生的农二代也已长大成人,大家都在寻找饭碗,而摩的这样的谋生方式简单便捷,往往成为一种主要的选择。 可见,一个小小的黑摩的,背后则蕴藉着大大的交通、生计等社会问题。城市的安全有序,固然需要对黑摩的进行严格的管控,除此之外,还应该通盘考虑各类人群的正当诉求,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和快捷,让每一个人都有安身立命的方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