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摩托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imotor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快捷导航
搜索
爱摩托 门户 新闻 评测 查看内容

爱摩托测评 林海2015款极光至尊版

2014-4-21 14:42| 发布者: bulesky| 查看: 8764| 评论: 0|原作者: 路人乙

0

摘要: 爱摩托测评 林海2015款极光至尊版 媲美2万元级旗舰踏板的动力表现! 文/小丙 摄影/蒋劲 林海极光共推出了两个版本, 一个是搭载125cc.发动机的特仕版(市售中), 以及以相同车体搭载150cc.排量发动机的2015款至 ...

爱摩托测评
林海2015极光至尊版
媲美2万元级旗舰踏板的动力表现

文/小丙 摄影/蒋劲

林海极光共推出了两个版本, 一个是搭载125cc.发动机的特(市售中), 以及以相同车体搭载150cc.排量发动机的2015款至尊版.本次爱摩托网站试车组抢先试驾的正是这款即将上市的2015款林海极光”至尊版, 除了发动机排量比Yamaha劲战大之外, 也是至今为止和台湾Yamaha三代劲战,从外观、车架、尺寸和重量最为接近的一台四气门踏板车。

要介绍极光之前, 势必得先说说他的老大哥Yamaha 劲战, 劲战推出时以超强运动性能为主打,在高水准的操控性能和出色的引擎下,一直是Yamaha最受欢迎的旗舰车款,全方位的车架和悬吊设计概念,让Yamaha劲战不论在街道或是赛道上,都能有傲人的表现,因此深获众多骑士认同,消费者对此车的喜爱程度也直接反应在该车的销量上。


↑由林海摩托生产的“极光”, 是目前国内生产的踏板车中, 与Yamaha劲战最相似的车款。



↑在台湾地区的踏板车赛事中,经常可以看到专业车手选用Yamaha劲战做为比赛用车,显见此车在动能与操控上,长久以来一直颇受诸多专业车队的肯定。



↑除了原厂先天设定赋予劲战能够在赛道驰骋的血统, 比其他车款更容易改装的优势, 也是劲战车系在赛厂上称霸的主要原因。


我们先从外观看起, “极光”采用汽车等级的大灯,不但能照得更远更广,也能提高夜间驾驶的安全性。尾灯采以LED尾灯设计,明亮的LED在夜间有极高的辨识度,而且透明的灯壳更较过往普通的红色灯壳更具质感,让车尾更加地活泼俐落。

↑明亮的LED尾灯反光组,不只提升整体质感,而且省电温度低又能提高安全性。




“极光”的仪表左方指针为引擎转速显示,右方数位部分则显示时速、油量、里程、时间等资讯,各项行车数据一目了然,设计极具科技感。而在一片旗舰车款都加装了飞旋踏板的潮流中,“极光”也从善如流地增加了弹开式飞旋踏板,不仅让后座乘客更为舒适,也充分展现极富人性化的贴心一面。


↑飞旋踏板的置入是“极光”与旧款劲战最主要的差异,也更能让后座乘客自在地摆放双脚。




在置物空间大小的实测上,“极光”若与其他将加油孔设计在坐垫下方的国产踏板车相比, 表现也非常优异,置物空间几乎是其他车款的两倍,,放入一般帽体的全罩式头盔、再加上雨衣手套等常用物件并不是太大的问题。此外,“极光”的七合一多功能中央控制锁,能让车主一手控制车辆许多功能,开坐垫、油箱等等轻松搞定,也具有完善的防盗功能,避免爱车遭到偷儿借走的命运。


↑与其他国产车款相比, “极光”的置物空间表现几乎是“逆天”级别!


↑七合一多功能控制龙头锁,是简化繁琐使用过程的先进配备。







和劲战一样, “极光”在轮胎部份采用前后12寸的配置,并搭配高刚性的铝合金轻量化轮框,这能让“极光”在弯道与弹跳的坑洞中,提供更为出色的倾角与沉稳的行车路感。在制动能力方面,也和劲战一样采用了同级车中最大的245mm浪花碟盘,具有高效能散热的特性,并再搭配双活塞卡钳的作用,能够产生出强大的制动能力。


↑拥有同级距车款最大的245mm浪花碟盘与双活塞卡钳,让“极光”更能够妥当地安稳煞车。


悬吊配置也颇具诚意,前方装置了软硬适中的33mm前叉,后悬吊采可调式的后双避震器,能让骑士得以自由地依照骑乘习惯做适度调整,并以双系数弹簧设计,采中央密、上下疏的设计,并增强阻尼系数,硬朗的悬吊系统可让转向反应更加明确。双枪后悬挂具备软硬调整机能,对于不同车主的骑乘习性都可有效对应,轮胎则采前110/70-12、后130/70-12配置,可确保扎实的骑乘稳定性。



由于“极光”完全采用了Yamaha 劲战的设计, 这也使它的动态表现, 延续了过去劲战稳定的性能,33mm前叉以及重新设计过的三段可调式后避震器,带给这部车最扎实的底盘,因此试车组在测试这部车的时候, 能够放心的将车子尽量压低。

“极光”在过弯倾角的表现上与劲战几乎没有差异,左倾压到一定的程度时,连侧架也会磨到一些些,此时就已经是倾角的极限了,右侧倾角则压到则是磨到排气管前段部份,依笔者过去测试Yamaha 劲战的经验, “极光”的左右倾角极限约在38度~40度之间(大部份国产街车的倾角极限仅约35度)。而整个坐姿设计上,能够让笔者拥有较从容的骑姿空间,去调整压车时候的重心变化,以运动性能来说, “极光”算是非常容易上手的车款。



上图为笔者测试Yamaha劲战的弯道倾角极限, 约为38~40度左右, 就连绝大部分的国产档车都很难以这么大的角度过弯。


↑ “极光”具有明快与俐落的转向特质,双载时的动态表现也令人满意。宽大的车体与新型飞旋踏板的配置,无论在单人骑乘或双载上皆能让乘坐者感到舒适安心。



↑后减震采中央密、上下疏的设计,让极光在弯道中的晃动感明显降低。







加速实测
2015款林海“极光”至尊版

林海2015款极光至尊版,值得一提的是其标配陶瓷汽缸。陶瓷气缸的优点也没多玄乎,重点在于耐高温。用导热性低的材料做气缸、活塞、缸盖,可以组成对外散热很少的燃烧室系统,以此提高发动机的燃烧质量和做功效率;这是陶瓷材料做发动机燃烧系统在理论上最迷人的地方。至于对动力的动力显著提升,面的实测表现可见。

极速:102.8km/h

0-30km/h        1.6sec
0-50km/h        3.7sec
0-80km/h        9.0sec
0-100km/h        21.7sec


林海极光的动力表现有目共睹, 根据爱摩托试车组实测, 强悍的加速实力就算放在顶级车厂的150cc.旗舰踏板中相比,几乎都可以说是难逢敌手,实测加速表现,极光可于21.7sec完成0-100km/h加速,而原厂的Yamaha劲战, 甚至实测极速无法破百。
造成极光至尊版不管加速或极速表现,都远胜于Yamaha劲战的主因在于, 我们实测的极光至尊版, 搭载了150cc.排量的4V发动机, 动力自然是原厂劲战无法相较的。
由下方相同车手实测Yamaha 新劲战的0-1000m加速实测与林海极光至尊版对比, 可以看出, 不管是前段、中段或是尾段加速, 两者的加速力都不是一个级别。因此, 笔者特别调出了过去测试台版Kymco Racing 150的加速数据与林海极光对比, 众所皆知, Racing 150在内地生产的版本售价高达19800元, 经过两组数据对比, 试车组认为, 林海极光的动力性能, 几乎已经到达Racing 150的级别。



对照组(1) Yamaha 新劲战 (相同车手非同场实测, 仅供参考)
0-1000m极速: 98.90km/h
(下图为D-box撷取之新劲战0-1000m加速曲线,  X轴为距离, Y轴为速度)
Yamaha 新劲战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林海极光至尊版
0-30km/h        2.5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0-30km/h        1.6sec
0-50km/h        5.2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0-50km/h        3.7sec
0-80km/h        15.3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0-80km/h        9.0sec
0-100km/h        无法达成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0-100km/h        21.7sec


由两车的加速数据比较之后可以看出, 在相同车手测试之下, 林海极光无论是加速或是极速表现, 都比原厂的Yamaha新劲战要快上好一大截.加速力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车款.





对照组(2) Kymco Racing 150 (相同车手非同场实测, 仅供参考)
0-1000m极速: 103.08km/h
(下图红线为D-box撷取之Racing 150  0-1000m加速曲线, 蓝线为SYM Fighter 150Efi)
Racing 150 加速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林海极光至尊版
0-30km/h        1.78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0-30km/h        1.6sec
0-50km/h        3.6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0-50km/h        3.7sec
0-80km/h        9.4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0-80km/h        9.0sec
0-100km/h        20.1se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0-100km/h        21.7sec


台版的Kymco Racing 150相较, 极光至尊版的性能也丝毫不显逊色, 也可看出台湾的高价踏板车, 与内地平价车款的性能差距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。


幕府武士
黑船文化与日系传统合体



改装明细:

  全车彩绘/Old School拉线/Micron水蛇管/全车古铜电镀/飞旋轮盖/后移45cm套件/弁庆2代日规宽体套件/鱼眼大灯/双子星对四卡钳/A048宽胎/R2 后减震/油冷排全车金葱烤漆×古铜电镀   

    在宽体工程大致底定后,在涂装上跳脱了日系VIP较为简洁的基调,反倒参考美系VIP中较为复杂的线条,不过在色系上仍旧使用单一色系,并在以古铜色为主的底漆中加入大量的金葱及银粉,让单调的色系增加些许Bling Bling的动感,而刚刚提到的美系线条则是采用Old School的复古风格,并在线条中再贴上金箔来增加贵气,而车身旁的日系家徽让人有回到幕府时代的错觉。金色亮皮座垫像极日本武士的披风,贵气逼人。

    后移45cm套件×Micro水蛇管
为了突显VIP的精神,后移当然是定番的改装之一,利用手工打造的后移吊架,将发动机后移达45cm之远,如此长的距离,自然对原有的车架系统造成负担,为了克服此一现象,用较为粗壮的材质制作吊架以弥补钢性不足的问题。

    除了后移外,全车电镀更是另一项不可少的要素,凡举轮框、后摇臂、空滤及传动盖皆是电镀的范围之内,不过并未与其他车辆一样,而是采用古铜色作为电镀的标准。后减震则改装了R2的类气压式避震器,电镀的外观恰与引擎传动部位相辅相乘,而有着画龙点睛的排气管则是本车的另一项巧思,Tuner并未像前一部换装巨大的排气管,反倒选择小巧玲珑的美国 Micron水蛇管作为改装的首选,虽然只有小巧的尾管裸露在外,但其实中段则是巧妙的隐藏在车体之下,将中段以绕圈的方式来维持适当回压,只可惜这样精美的焊工因位置的关系较不易欣赏,也算是美中不足之处。



    ↑短小精干的 Micron水蛇管,透过Tuner的巧思,将中段以绕圈的方式分段接合在底盘之下。


    ↑精美的车体涂装,连内装饰板也如同工艺品般的呈现,细致的彩绘可以看出施工者的功力。



↑特殊的古铜色电镀涂装,有别于一般银色的改装品,R2的电镀避震器与后移座肩负了减震的重责大任,VIP必改的A048宽胎也是定番的改装品。


   
↑自制的宽体套件不论在造型或是密合度上皆有相当高的水准。


   
↑粗壮的手工后移吊架,后移45cm的夸张长度就要靠这看似不起眼的套件。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 


[url=]引用[/url]
雷霆闪电
飙风再起甩尾式样



改装明细:
宽体套件/鬼面龙头盖/蝙蝠尾翼/后移20cm套件/欧规前后方向灯壳/金葱银内装/前后电镀渐层轮圈/电镀传动盖/电镀风扇、摇臂


金葱电镀烤漆+宽体套件
    电影“玩命关头”中大量运用电镀配色及冷调色漆的改装汽车,相信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,充满美式LowRider及竞速的要点,也在轮界引起一阵玩命旋风。这辆以电镀及金葱烤漆堆砌而成的劲战,就是以这样的主题为目标来打造的。

    车主相当崇拜电影中改装车亮眼、绚丽的外表,但是又想结合VIP拉长低趴的夸张视觉,为了将两种元素做结合,在用色的搭配上可是绞尽脑汁,最后决定以蓝色为基底,加上大量银粉来增加金属感,将车身Tone调底定后,便进行下一阶段的宽体改造工程,用自制的手工宽体套件,将H壳两侧线条更为扩张,额外加装的下扰流大包套件,除了让原本单调的车底壳有了更加圆润的造型,也与加宽的H壳两侧有更玲珑的曲线。视线移至后方,硕大的尾翼已取待原本的后扶手架,类似金鱼尾的造型夸张却不失实用性,两侧前方也预留可供后座乘客持扶的位置,的确是相当的贴心。


    20cm后移套件×渐层电镀
将引擎向后拉长达20cm之谱,兼具外观视觉及实用的考量,过长的后移不仅对车架本身会造成较大负担,对于较差路面品质也没有任何抵抗的力量,只能靠较粗壮的吊架来支撑。为了搭配整体配色,车主在银色电镀中加入了渐层的效果,金属蓝与电镀的集合让层次分明,也增加了视觉上的延升。凡举风扇总成、传动外盖、后摇臂、前、后轮圈等均全数换装,为整体造型做最完美的诠释。


↑削薄的坐垫加上手工格菱纹皮,亮蓝色的皮革与车身配色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。


   
↑渐层电镀的铝圈组,车主不愿落入一般改装的窘境,运用巧思让平凡的零件也有不同的感受。

   
↑电镀银粉涂装的内装,让人有踏入太空船内部的错觉,大量加入金葱及银粉让单调的涂装有了立体感。


   
↑特殊的电镀层,渐层的设计让后摇臂及轮圈顿时活泼了起来。

   



12下一页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阅读

imotor爱摩托:业界头条、一手新车试车报告、国内外新车报道、两轮相关部品及讯息每日更新,更是两轮爱好者表达态度和价值观的新锐聚集社区。


Copyright ©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摩托网 ● 深圳市声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4422号-1

返回顶部